昨天,英特尔刚刚宣布将以 44.6 亿美元的价格向 Silver Lake 出售其 Altera 可编程芯片业务 51% 的股份,这是新任CEO陈立武 (Lip-Bu Tan) 上任后为了拯救英特尔做出的首个重大举措。
Altera 创立于 1983 年,其开发的一系列可编程芯片(FPGA)及其支持软件,广泛应用于通信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行业。
此次交易对 Altera 的估值仅为 87.5 亿美元,而英特尔在 2015 年收购它时花了近 170 亿美元。
Stifel Research 分析师鲁本·罗伊 (Ruben Roy) 表示,尽管英特尔在这笔交易中价值有所损失,但他相信,从长远来看,这笔交易将使英特尔受益。
罗伊在报告中指出:“FPGA作为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机遇,拥有增长潜力,但并非英特尔扭转颓势的核心。因此,我们认为,让 Altera 保持英特尔少数持股的状态,同时和重要的投资伙伴合作,再配上顶尖的管理团队,这样的架构调整能让 Altera 更好地优化发展。”
资产剥离是陈立武精简英特尔运营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,而另一个核心部分,是裁员。
其实早在3月初,也就是陈立武正式回归英特尔之前,他就已经为英特尔量体裁衣制定出了一套全面的改革方案,包括重组英特尔在AI领域的布局,并裁减部分员工。目前尚未有消息透露陈立武将会裁掉多少员工,但这很有可能将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裁员。
这并不是上任CEO 基辛格留下的烂摊子,因为早在2021年2月基辛格执掌英特尔时,英特尔已陷入困境,这家芯片巨头在半导体竞争中远远落后于同行。
2020年下半年,短短几个月内,半导体巨头们进行着翻天覆地的整合、并购。
首先是英伟达欲斥资400亿收购ARM,将ARM连人才带着核心移动芯片设计业务全部归入囊中,以加强自己在AI和移动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。
然后是AMD以350亿美元收购赛灵思,赛灵思的芯片广泛用于5G通信、数据中心、汽车、工业、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,当时赛灵思的市值超过280亿美元,AMD的市值不过965亿美元,以如此体量吃下这桩收购,足见AMD的远见和笃定。
再就是ADI公司也在下半年毫不犹豫地以209.1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,这笔交易将打造一个价值68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巨头。
一年过后,英特尔的主阵地CPU市场被AMD蚕食掉更多市场份额。据 Mercury Research 最新报告,AMD 2024 年在 x86 CPU 市场的份额继续实现增长,涵盖消费级和服务器市场。包括AWS和谷歌云在内的云服务提供商纷纷采用 AMD 的芯片,并称其拥有卓越的能效和性价比。
AMD 2024 年在消费级 PC 市场的份额增加了 4%,英特尔虽然仍保持领先地位,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占据 75.4% 的市场份额,但其市占率正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,AMD则在稳步追赶。
英特尔在从10nm工艺节点过渡到7nm工艺节点的过程中遭遇了长期的延迟——而这是交付更高效、更强大处理器的关键一步。在英特尔步履蹒跚之际,AMD利用台积电的7nm技术推出了Zen微架构,重新定义了消费级和企业级CPU的性能基准。
再来看看GPU市场。收购完ARM后,英伟达已成为人工智能处理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,在GPU市场,就更没有英特尔什么事儿了。调查机构Jon Peddie Research一项数据显示,英伟达在2024年第三季度在AIB市场几乎呈现出垄断趋势,爱游戏app平台市占率达到了可怕的90%。
英伟达的 CUDA 架构目前已成为事实上无可撼动的行业标准,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突破。英伟达在 AI 市场的成功,还体现在财务状况上,预计到 2025 财年末,其营收将超过 1290 亿美元。
在核心业务中逐渐被AMD迎头赶上,而在AI时代又几乎被竞对们完全甩在身后,英特尔能不急吗?
在基辛格掌舵期间,这些弊病他有没有看见?当然看见了,并且他也采取了补救措施。
基辛格上任后,立刻推动英特尔的现代化改革,启动“IDM”(集成设备制造)计划,第一步就是砸下2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两座新芯片厂,意欲提高芯片产能。
2022年,英特尔又加码,提出IDM 2.0,打算靠自家工厂、外包代工和开放代工服务三管齐下。为了加强代工业务,他们想花54亿美元收购Tower Semiconductor,结果因为监管问题,2023年交易告吹。这一失败让英特尔的转型计划受挫,最终在2024年9月,英特尔不得不把代工业务拆分成独立子公司“Intel Foundry”。
更不幸的是,因各种监管等因素,俄亥俄州工厂的建设又推迟到了 2030 年。
基辛格想通过大力发展代工,带领英特尔脱离困境的梦终是遗憾落幕。未来建设这座工厂还会继续烧掉和损失多少钱也都是未知数,而这些都要留给陈立武去解决。
刨除掉这些外部因素,英特尔内部官僚、庸碌、僵化的企业文化也是英特尔落寞的症结所在。
就像很多长期就职于大公司的员工,对于他们来说,安于现状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。一旦他们处于行业领先地位,包括中层管理者和上层决策者在内,都秉持着这样一种理念:如果我什么都不做,那就不会犯错。
此前,据一位曾在英特尔任职多年的中层员工透露,英特尔的内部很多员工已经基本“躺平”,包括管理者在内,他们宁愿砍掉老业务,也不想开拓新业务——他们砍业务比谷歌还狠——StrongARM、网络处理器、超宽带、ia64、基带芯片……只要跟x86服务器/PC业务没直接关系的,要么被砍,要么半死不活。
这招在过去垄断时代确实好用,躺着赚钱。但现在不同了,晶圆厂研发成本高得吓人,必须靠多元化市场分摊成本才能回本(看看台积电怎么靠众多顶级客户分摊成本的)。可惜英特尔中高层根本不关心这些“边缘业务”。
错过了移动时代,又错过了AI时代,57岁的英特尔早早进入到了风烛残年的荒凉境地。
然而,这些还不是最最致命的。英特尔最致命的问题是:始终没能建立起真正的软件生态壁垒。
看看如今的行业巨头们:苹果有完整的操作系统和开发生态、微软通过Windows和Azure构建软件帝国、英伟达依靠CUDA让开发者深度绑定,连AMD都通过ROCm在奋力追赶……
反观英特尔,在云计算时代没有核心软件栈,在AI浪潮中,他们又缺乏类似CUDA的开发者平台。这就导致一个残酷现实:英特尔的芯片性能再好,一旦竞争对手的硬件 + 软件组合更优,客户说换就换。没有软件黏性,就永远活在“性能比拼”的红海里。
如今的英特尔,或许等不来救世主了,至少留给陈立武的时间不会很多了——没有人可以在如此短的任期内,把这个烂摊子给收拾干净,哪怕上帝来了也会摇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